为何荧光增白剂的用量过多,
织物白度反而下降?
荧光增白剂用量有无规范?
尽管各种增白剂的化学结构和功能不同,但对纤维和织物的增白原理都是相同的。其增白原理主要是因为增白剂的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系统,具有杰出的平面性,这种特别的分子构造在日光下能吸收日光中紫外线(波长为300-400nm)而发射蓝紫色光(波长为420-500nm),蓝紫色光与纤维或织物上的黄光混合而成为白光,从而使得纤维或是织物显得洁白。荧光增白剂的增白作用仅仅是光学上的增亮补色,并不能代替化学漂白。从荧光增白剂的原理可知,增白剂的增白作用主要取决于照射日光中的紫外线的含量以及纤维或织物上荧光增白剂的浓度。当照射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量充足时,织物上荧光增白剂的浓度在必定规模内变化时,其增白作用随织物上增白剂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当增白剂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恰当浓度时,其增白作用最佳,但取得最高的白度值,若增白剂的用量超越最佳浓度时,非但对织物的增白作用没有提高,相反有所下降,此刻,增白剂的最佳浓度称为增白剂的泛黄点。
各种荧光增白剂的泛黄点是不相同的,例如荧光增白剂DT(用于涤纶)其泛黄点为0.8%,即涤纶增白时,用DT增白剂用量超越0.8%时,其白度值随浓度添加而下降。
那么,为何会产生增白作用不再随织物上荧光增白剂浓度添加而增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织物上黄光的强度是有限的,因而抵消该黄光(主波长在570nm左右)所需求的由荧光增白剂吸收紫外光而发射出的黄光的补色光,---蓝紫光也是有限的。
跟着织物上荧光增白剂的浓度添加,其发射的蓝紫光强度也添加,从而抵消织物上的黄光,使黄光强度逐渐削减,织物也随之越来越白。
当织物上荧光增白剂的浓度添加到一恰当浓度(即增白剂的泛黄点)时,其发射出蓝紫光的强度刚好与织物上的黄光强度持平,彼此刚好抵消,这时织物也最白。
当蓝紫光强度大于抵消织物上黄光的强度时,增白剂所反射出的蓝紫光体现得非常显著,同时因增白剂的各种构成基团不同,所出现的不相同色彩(青光紫、红光蓝等)也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
为此,在选用增白剂时,除了思考其增白作用,还要经过小样试验,寻找不相同增白剂在织物上的泛黄点,以便合理运用,取得最佳增白作用。